能够为王其钧教授的画册撰写前言,是件愉快的事,因为他在艺术领域的探索,早已在内地以及台湾地区具有广泛的影响力,跨界艺术家。在岭南美术馆举办他的个人画展,正是通过这种学术与创作呈现,让大众一起分享,同时促进南北艺术交流。
“如果在一个画家的创作中出现了鲜明的独创性,这种独创性又是难以摹仿的,即体现在作品中的技术含量与智慧水准是一般人难以掌控与企及的,这样的画家就该引起我们的注意了,王其钧先生的创作就是如此。”(杜哲森文《撷英集萃·粲美如斯》)我曾经对王其钧先生的艺术实践能跨越油画和国画两个领域,而且在两个领域都取得了成就这个现象感到好奇。后通过近距离的接触,我才逐渐了解到,王其钧先生的绘画实践是与他的特殊经历联系在一起的。
1970年,16岁的王其钧和其他中学生一样,被分配到江苏北部微山湖边上的利国铁矿工作。由于矿上急需画一幅巨大的用油画绘画得***画像,刚进矿不久、会画画的王其钧就被选中从事这个工作。之后,王其钧就专职从事写标语、画宣传画的工作。**时期,鼓励工人从事美术创作,这个好机会使王其钧从业余绘画变成了专职的美术创作人员。这个时期,王其钧既画油画、又画连环画。他的连环画不仅在当地的杂志上发表,他与别人合作的宣传画还于1974年由江苏美术出版社正式出版。
1974年,王其钧考上了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那一年,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只招收工艺美术专业的学生,王其钧被装饰设计专业录取。在这个看似与国画油画都不相干的专业,却因为既有油画课程又有国画课程,使王其钧与绘画创作结下了终身之缘。1977年毕业后,王其钧在江苏省徐州市文化局创作组工作,专职从事美术创作。这期间,王其钧创作和出版了《珊瑚岛上的死光》、《淮海大战》等十余本连环画。1981年,王其钧进入徐州国画院开始从事国画人物创作。受益于他画连环画的经历,他扎实的人物造型基础使他在国画人物创作方面收获颇丰,他的很多国画人物作品参展获奖,1984年,他的国画《雪尽春来》参加第六届全国美展。
1987年,王其钧考入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壁画艺术。毕业后,王其钧到北京工作。1993年考入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历史与理论专业博士研究生。这种跨学科的学习,对于王其钧的艺术理论研究有相当大的帮助和提升。1996年王其钧毕业后去加拿大,给出版社画插图,同时继续践行自己的油画创作。2003年,王其钧被中央美术学院作为加拿大籍专家聘用至今。“王其钧先生的艺术风格从整体上看,给人的突出感受是工整庄正、雄阔奇伟、浑厚华滋、幽谧隽永。”(杜哲森文《撷英集萃·粲美如斯》)
文化部艺术司司长、著名美术评论家诸迪先生在王其钧先生刚刚出版的《当代写实油画技法》一书的前言中说:“在油画创作方面,其钧将自己作品的边线界定在了以写实为视觉调动力的范畴内。通常,一位画家通过长期的实践确立了自我风格后,很难打破。但他在这些年的绘画实践中并没有固步自封,而是敢破敢立,不断进行新的尝试。比如这本技法书中的范图,是他多年来油画作品的积累,可以从中看到他绘画技法的一些变化踪迹。再有,他的书首先从欧洲油画的间接画法到直接画法的历史转变谈起,以他本人对古典主义时期画家本人调制的颜料、到工业化以后工厂生产的铅管颜料的认知为切入点,从他自我亲历的角度给读者介绍了调色油、色粉、油性载色剂、液状颜料干燥结膜等性能与原理,以及他在颜料使用过程中的经验。书中他还以较详实的文字介绍了与欧洲传统古典主义色彩罩染方法不同的油画绘画新技法,可以看出他对新方法的探索和不断尝试。”
前面谈到,王其钧先生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曾经在国画院专职创作很多年,因此对国画的线条勾勒、笔墨技巧和皴法点染钻研不辍。他的国画作品继承了传统之法,前人之技。王其钧的国画山水已然完全做到了笔少画多,境显意深,险不入怪,平不类弱,经营惨淡,结构自然。他对于笔墨的反复揣摩,成就了他山水画的艺术之格。
王其钧的国画人物更是帅气自然,有他这种人物造型能力的国画家是不多见的。他的人物往往寥寥数笔,就将人物的神态、动态、特征、性格表现的淋漓尽致。格调高雅、画有品味是其重要特点。王其钧的国画人物常常与书法一起成为共同构成画面章法的两种重要元素。古人认为书画同源,意即中国绘画和中国书法密切关联,两者的产生和发展,相辅相成,并进有序。中国画的内涵往往是依靠题跋来呈现的,这也最能看出画家的书法功底。王其钧的隶书、草书彰显了他深厚的书法功底,成为他画作耐品的原因之一。
在此,我用原《美术研究》杂志主编、中国著名美术评论家、中央美术学院杜哲森教授于2009年9月17日在《中国文化报》上发表的《撷英集萃·粲美如斯》中的一段话,来作为我本文的结尾:“案头堆放着王其钧先生惠赐的画集,还有他近年来如“井喷”般出版的《中国古建筑大系——民间住宅建筑》、《中国古代绘画中的建筑与环境》、《中国民居》、《中国建筑图解词典》、《中国工艺美术史》等系列学术专着,感佩与欣慰之情油然而生,看来“民族奋起,文化复兴”已不再是一句空泛的口号,因为我们拥有了像王其钧先生这样“吞吐古今,涉猎中外”,既锐意进取又稳健扎实的一代英才。”
注:本文作者为岭南美术馆馆长、岭南画院院长、著名画家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5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