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其钧是一位学者型的画家。说他是学者,是因为他出版过近十本有关建筑美学的专著,备受学术界关注;说他是画家,从南京艺术学院毕业到画院的十年间,他画过连环画、国画,都相继参加过全国美展。他的经历是由一个艺术实践者,走向一一个艺术文人的研究者,然后再回归于艺术创作。王其钧是以他的学历、国外背景、自身的才华和能力,最终落脚于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有意味的是,他近期创作的油画作品,是他寻找艺术感觉,建立文化品格所做的新的尝试。也成为院美术馆开馆的第一个展览。
王其钧是一位温文尔雅“有态度”的艺术家!采访之初,我曾设想了很多画面和暖场的话题,但当我与他真正面对面交流的时候,我觉得自己的准备显得如此多余。他是一个才思敏捷到可以很快引领你进入他的语境的艺术家。在采访中,他在自由地表述着“曾经的他、现在的他、未来的他”,我需要做的只是静静的倾听:王其钧的作品和他的艺术世界…王其钧是一位温文尔雅“有态度”的艺术家!采访之初,我曾设想了很多画面和暖场的话题,但当我与他真正面对面交流的时候,我觉得自己的准备显得如此多余。他是一个才思敏捷到可以很快引领你进入他的语境的艺术家。在采访中,他在自由地表述着“曾经的他、现在的他、未来的他”,我需要做的只是静静的倾听:王其钧的作品和他的艺术世界…
在越界中漫步
--王其钧访谈录
采访时间:2011年10月22日
采访地点:王其钧工作室
受访人:王其钧
采访人:陈星
1、您是如何成为一个艺术家的?我知道您这代人几乎都有“上山下乡”的经历,想要成就一个艺术梦是很奢侈和不容易的。
在我们那个年代,艺术家是一个被闪耀无比的光环包围着的人物,他是那么的神秘而不可企及。因此,我小时候从来就没想过我会成为艺术家。我只是觉得长大了能天天画画就很好了。这在当时是较容易实现的目标,而且在别人眼里似乎比当工人要另人羡慕。应该说,很多人为了这个目标比我还努力,但我确实是很幸运。
我16岁当矿工,正是因为当时矿上需要一个人画***像,所以我才有机会离开生产第一线,不做劳工,而专职画画。要不是赶上**,像我这样的业余画画的爱好者,怎么可能有机会在20岁之前就出版宣传画?要不是因为矿上几千青年矿工中,家庭背景基本都没有干部子女,我怎么可能有机会作为***大学生进入南京艺术学院学习?
我是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装饰设计专业毕业的,要不是我有机会在毕业后进入文化局创作组、国画院等单位专职从事美术创作十年,我怎么可能创作出这么多的连环画、国画作品,并参加第六届全国美展等重大展览?
1995年我从藏区写生回来的路上,在宝鸡火车站偶遇我后来的硕士生导师,这成为了我考重庆建筑工程学院的起因之一。
想象中,学美术的人考上建筑院校会被埋没,我在那时也是充满了忐忑的。进校后,我很快发现了这恰恰是一个与别人不一样的端点。重庆建筑工程学院是建设部最好的学校,也是国家重点院校。读书期间,我认识了来讲学的美国教授白格勒,正是和他的接触,我才练就了英语,懂得了后现代主义建筑,也知道了研究中国民居的重要性。
研究中国民居,我的美术专业的背景对我帮助很大,对我在艺术领域开拓自己的道路起到了里程碑式的作用。上世纪90年代初,我参与并主持了中央电视台12集的电视系列片《中国民居趣谈》,使我在艺术领域扩大了影响,这不得不说也是得益于此。其后我人生的每一次变动,几乎都没有离开过艺术。
对我而言,把握住机会,在多个领域里开拓,是我在艺术领域立足的关键。我一直认为,我之所以能成为今天的我,也是由于有了高学历和流利的英语以及注重论文专著的出版、外文版图书的写作、了解中国文化、会书法、有好的绘画写实功底相关。这些综合的能力是一个艺术家应该有的基础,我一直在向这个方向努力,从未懈怠。因此,对于接近60岁的我来说,被大家称为“艺术家”,大概就是因为这些原因吧。
王其钧画室创作
2、从业余爱好到考入专业的美术院校进行系统的规范学习,我相信这肯定让您对艺术的认识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可以讲讲那一段经历吗?
我硕士和博士都是“工学”,因此,我讲一句学生通常爱讲的话:“我们在学校里什么都没学到?!”不是吗?哪个学生毕业后不是在建筑师事务所学会的设计?在学校里老师教过你画施工图吗?没有,许多老师自己都不会画。但是,仔细想想,我们又什么都学了。没有老师手把手的改图,我们怎么学会的设计原理和表现手法?
美术也是一样,都是只能“面授”而不能“函授”的专业。我是学工艺美术的,国画西画都学。在读书期间,能给我们上课的教师毕竟是少数,因此,到没能给我们上课的有名的老师家中秘密拜访,就是一个好方法。当时没有经济报酬这一说,学生私底下的访问,也是对这些有名教师的肯定和尊重,因此我靠这种方法,学到了不少各家之长。
更重要的一点是,艺术的理论与实践有多种方向和方法,不同教师之间的观点往往是相悖的,因此,从一开始我就训练自己兼容并蓄的学习方法。
王其钧在授课
3、在过去那段很艰难的岁月里,您一直坚守自己的梦想,最终取得了清华建筑学的博士。我很感兴趣的是:什么原因让您由美术转向了建筑?跨界在这两个领域里,您怎么看待它们在您整个艺术领域中的位置?
我转学建筑的原因是我当时觉着报考中央美院或南艺的硕士研究生都没有100%的被录取的把握,而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建筑设计与理论专业”的“建筑壁画”研究方向就成为我自己认为一定可以考入的选择。进校后,对我真正影响大的是我周围学建筑学的同学。我那时才发现,建筑学这门和绘画同属美术范畴的学科,原来内在的联系是那么近,怪不得文艺复兴时许多画家都做建筑设计。
我发现了在建筑与绘画之间有一些学术领域是空白,没有人涉及,于是我就插足了。这些领域既不是建筑学的主体,也不是美术学的主体,因此没有这么多有才华的主流学者的竞争。因此,这诱使我开始了国内民居建筑历史与理论的研究。而且我恰好逢时,正和国外当时后现代主义寻找文脉、传统的建筑理论相契合。同时,我的绘画也在自己的这些理论指导下有序的进行着实践。比如,我在《美术研究》上发表了文章《壁画空间论》和《江南民居中的画境》(即将刊出),都是我对自己绘画思想的总结。
跨界已经是我艺术实践中能较少被人干涉的领域,但是绝不是给美术的人讲建筑,给建筑的人讲美术,而是相反的互渗。
4、在移居加拿大之后,可以说西方文化更贴近到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除了生活上需要适应以外,对您所钟爱的艺术和建筑方面的实践研究有什么影响?
在国外生活的重要感受是语言能力和交流参与能力。我们看在国外生活多年、甚至十几年回来的少数艺术家,由于他们受语言的限制,无法了解西方的艺术,也无法和人家交流,回国后往往成为最爱否定西方艺术,而一心只讲中国文化的艺术家。其实加拿大不是美国,加拿大的人口只有美国的十分之一,因此,想在艺术发展方面取得的机会很少。所以,我在加拿大生活期间,没有刻意花时间去参加西方当代流行的艺术活动,除了作为插图画家给英文的出版公司画插图,我更多的是把时间花在了阅读原文版的书籍、撰写书稿以及看画展。现在看,这一步并没有错,否则,我就不会有后来的成果。
有一点要强调的是,我对于西方美术的流行思潮和艺术市场的关注和我多看多读的习惯,既成为我懂得不带偏见地与其他国家的艺术家或艺术爱好者交流的基础,又成为了我学习艺术家如何生存的关键时期。
另外,上世纪九十年代,在国内人出国还是一件不易的事情,没有机会看著名建筑师设计的建筑作品。到了加拿大后,我在多伦多大学工作期间,带学生去美国写生,其中的任务之一就是参观名建筑。这也成为我后来出门旅行的动因。这些对于我后来的研究都提供了亲临的感受和帮助。
王其钧在授课
5、在您的举手投足和作品中,我们能寻到一种很坚定的“中国身份”,这是促使您回国任教的主要原因吗?我知道您参与过很多重要的艺术交流项目,您怎么看待国内的美术教育的发展现状?
我深深感受到我们常说的西方其实又可以将其主要部分划分为盎格鲁-萨克森国家或盎格鲁-萨克森文化,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英语国家或英语文化。这种文化目前在世界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在各种场合各个领域都有优势。作为中国人,我的人种、我的文化背景、我的生活经历都界定了我的个人观点和已经及未来的生活轨迹。
我常常庆幸我是中国人,因为我要是其他任何一个非盎格鲁-萨克森文化背景的新移民,我在加拿大生活得都不会比现在好。歧视是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存在于世界各个角落,往往不是你歧视别人就是别人歧视你。在不同的事情上你可能被歧视,也可能歧视别人。说不歧视别人,在我这个年纪里,我认为不过是基于这个口号下的一个美好愿景,让有涵养的人尽力不去歧视别人或至少不动声色的去歧视别人。但是,这些年中国的崛起,的确使中国人在加拿大不再是仅仅依靠移民人数众多而备受关注。我们真正成为了拥有自己的社区文化的非盎格鲁-萨克森背景的一个大族裔,被歧视感越来越低,而骄傲感却增添了不少。
我出国的原因大部分是因为家庭原因。而回国的原因有两点,一是家庭原因,一是专业原因。家庭原因在于1994年我女儿在北京出生时的医疗事故,造成她大脑不可逆性损伤,当时觉得她到国外或许还有治愈的希望。由于她必须要有人全天看护,到加拿大后,政府按照较高标准给了我们家经济补助以及安排我女儿在普通小学中的特殊班级上学。但这还是远不能解决我们的困难,我们夫妻二人中一直要有一个人看护我女儿。在我们被拖得精疲力竭的多年后,我们意识到,只有回国,我们才能够雇人全天照顾她,才能脱开身来工作。
还有就是在专业上,我以画插图为主要工作,使很多建筑、艺术史方面的书稿只能停留在资料收集和整理阶段,完全没有时间完成,因此,总盼望有一个专业的工作环境。
回国后我曾经担任中央美术学院与英国格拉斯哥美术学院合作办学项目主任四年,之前又在英国培训,因此对于中西艺术教育的差距了解较多。总言之,西方不强调基础,更强调创新。还有就是西方的艺术教育更重视适应当今的艺术人才市场的变化,尽量开设以前从未开设过的课程,快速满足社会需要的新专业。
6、从早年追求艺术的梦想到现在回归中央美院城市设计学院任教,您觉得现在这个角色对您来说意味着什么?
城市设计学院是中央美院的一个创新型学院,在这个学院担任教师的有不少是国内的知名画家。与建筑学院不同,这个学院的专业是围绕服务于城市、时尚、年轻人为宗旨的,因此对于我做泛艺术很有好处。由于分院领导都是版画、雕塑、油画艺术家,因此他们鼓励教师进行艺术创作。
2011年10月20日,《结庐人境---王其钧油画展》在分院展厅开幕,就是这个学院给老师更大空间的事例。
学校让我担任人文社科中心主任,使我在教学和实践中能够发挥自己更大的作用。在学校的外事交流方面,我也更多的参与。这个角色对我的绘画创作与理论实践都是很适宜的。因为在学校的工作之余,我还有大量的时间从事自己的绘画创作活动,而宽松的学术环境对于我来说也是非常理想的职位。
7、您更愿意如何描述或者定义您自己?艺术家、建筑家、理论家,还是老师?
其实,现代社会的许多专业都无法用过去的职业名称去确切对应,因此才出现了“舞者”、“自由撰稿人”等新的名称。如果说您说的上述几种称谓我更喜欢哪一种,想想如果让我心悦一点的话,我同意您说我是“艺术家”。但是依照中国人谦虚的传统,我还是给人说自己就是个读了点书的“画画的人”。
8、我知道您出版过大量的建筑和艺术方面的专著和学术论文,您的艺术创作也一直没有放下过,画了很多的画,这种综合的素养和专业背景令您最受惠的是什么?
相互之间的游走。我记得南艺刚毕业时,我主要画连环画,要问我还会干啥?想想自己的本领真的很单一。后来我就学国画、练书法。出国后又用钢笔水彩画插图,画油画,甚至还买了空气压缩机,配置了一套喷笔画插图。这些绘画的本领或者说是功底,对于我的理论实践与创作有很大的帮助。回忆自己出版的书籍,无论是中文的还是英文的,都有插图,而且我书中的插图大多都是自己绘制或求完透视、完成初稿后指导自己的学生上色完成的。
艺术是有感而发的,有时间的话就画油画,创作一些在视觉上有感染力的作品。累了我就画国画、写书法,外出做田野调查,顺便休息,这样就可以将写生与民间建筑研究合为一体。我现在已经很少写作了,因为以前积累的资料该成书成文的都写得差不多了。现在只是有时候静下心来,写一点理论文章,撰写一点大部头的学术书籍。我目前正在应科学出版社之邀,撰写《中国建筑技术简史》这本史书,需要大量考证与资料。但是人行走在理性与浪漫之间,本身就是一种愉悦的感受。
人的心情是需要变化的,人的活动也应该是丰富多彩的。综合的专业背景使我在各种条件下都有发挥的余地。
携阳归 油画 141cm*248cm
9、在您的作品里似乎有一种连贯的态度和一套专属的词汇。您在创作之前是否对它们已经有了准确的剖析?比如您的作品中“女性”题材和“江南风情”题材的出现频率就比较高。
这是一个大的话题,你问的很好。女性作为视觉艺术作品中表现的主题是由社会性决定的。这种以女性为主题的绘画,从西方绘画作品到中国的仕女画都是如此。
我画油画主要还是我现在有这个兴趣,这种兴趣还是延续了我对建筑史的研究,所以你才会在我的作品里看见你所说的“一种连贯的态度和一套专属的词汇”。
例如“江南风情”是从古至今人们久画不厌的主题。我在最近即将出版的《美术研究》杂志中,用一万多字分析了“江南民居中的画境”这个命题。过去人们认为“水”带“财”,有了水,画面中就容易产生灵性。还有就是江南水乡民居丰富的造型、灵活的空间、错落有致的排列和宜人的尺度,这些本身就具有感人的氛围。而我画的水乡大都是我重新“设计”过的水乡,是将要素重新组合过的,因此在视觉上就更加富有冲击力。即便是画“女性”题材,应该说许多画也加入了建筑的元素,它们无论从名称还是到内容,都有我自己独特的构思的,是能就画的内容讲出故事或文化解释的。
绛红 油画 110cm*72cm
10、我很感兴趣的是在您的作品里,我能看到一种微妙的并置关系,您在试图交融传统与当代。当很多人迷茫于“传统的当代延伸”的可行性时,您在追求一种“中国文化根性的表达”,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艺术选择?这种追求在您下一步的艺术实践中会怎么发展?
我们提到当代,就会想到西方,并联系到语言和文化背景。我每天都在学英语,边画画边听英语新闻是我的一种嗜好。但是,语言只是交流的手段,文化背景的传统影响才是思维的模式语言。我们和西方人在社会、政治、文化背景上的截然不同,造成我们的艺术作品也会和西方有本质的区别。
但是,社会又是在不断进步的。东西方之间不断的交融,必然会在艺术上产生互渗,新的艺术形式就会不断涌现。我的画作的基本素材来自生活,也就是说,人物是有模特的,风景是到现场写生和照相扑捉的。这就造成我的画的内涵或者说是核心成分必然是中国的,是有根基的。当然,外在的表现形式无论如何都会受到现代艺术的影响,因为我们在开始学画时,就是从西洋的透视、解剖开始学起的,就像我们今天穿的虽然是现代服装,但是人还是中国人一样。
我目前又在尝试另一种绘画创作手段,就是设法将中国文人画的夸张与省略运用到我的油画中去。这也算是“中国文化的根性”在我艺术实践中的体现吧!我已经在少量作品中做了这种尝试,视觉上与我原有的作品有了相当大的区别。
11、在您的作品当中,特别是您处理古建筑或民居等形式的时候,您的画面处理是经得住推敲的。这是一种创作的态度,更是您个人的创作方法论。现在有一种情况是把艺术家的主观创作片面的夸大,为艺术的不严谨寻找借口。您能从您个人的创作经验出发,谈谈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吗?
夸张与变形是艺术的常用手法。我的白描、国画中都大胆的对客观的物象进行了取舍处理,省略了很多东西,于是艺术格调就显现出来,但是建筑的部件构造都仍然符合结构原理。但是我目前的油画,还是太注意各种细部,并且尽量将其完整表现。这可能与我学工学和被每个细节所感动有关。我有一段时间做田野调查时,拍出的照片几乎全是建筑的结构说明,而远离摄影师的用光和意境追求。这本来也没有什么不好,这种片子很适合用作书里的图片,但对于画画就不合适。后来,我发现了这个问题,在摄影时又重新回到画画人的思维状态里。
我现在的油画,尽管建筑结构的表现是符合客观的,但却过于忠实于对象。我前面所讲到的我正在尝试另一种绘画创作手段,就是针对这个而言的。相信下次您再来我画室,看到的将是不一样的画作。省略与夸张都会在我的画作里出现,但不会是你所说的“把艺术家的主观创作片面的夸大,为艺术的不严谨寻找借口”。其实,创作的态度严谨不严谨,观众是能看出来的。
12、说回到建筑,在您众多的书籍中,您最满意的是哪部?为什么?
可能是《中国民居》吧!这本书是我读硕士生的时候完成的。那时三十刚出头的我,身上有不少浪漫的气息,这种飘逸的感觉在文字和插图中都有体现。从社会的反应度上,这本书也很好。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一印再印。前几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重新出版时,我又加入了画白描的方法的文字,并且在书中用红色的文字另行标出。
这本书在建筑界的影响比较大,学建筑学的学生喜欢把这本书作为学习画建筑线描的摹本。从我自己来说,我也觉着是我游走于建筑与绘画中间的代表性的书籍。
13、您的专著都是大部头的,完成它们您要付出很多吧?
说它们都是大部头的,您过奖了。其实,每本书的完成时间是不一致的。我的书中,《中国古代绘画中的建筑与环境》、我和我太太王谢燕合著的《中国工艺美术史》是文字量较大、考证性较强的书籍,花的功夫太大了。一般艺术普及类的书籍,大都是10万字左右的文字配300幅左右的插图或照片构成。我在加拿大时,为了我能专心写作,我太太外出为她的商店进货时,就把我女儿带走,让她跟着坐车玩。在这种时候,如果写艺术普及类的书稿,我一天可以写到5000多字。当然,学术类的论文和书籍花费的时间就多多了。因为几乎每一种提法或观点都要有出处或考证,靠我一个人,有时一天都写不了几百字。我回国后往往请学生帮我查找资料和核对出处。
採阳于天 油画 50cm*50cm
14、您能在这么有限的时间里,完成这么多著作和作品说明您是一位有激情的人,同时也很会平衡自己的生活。现阶段,您的发展重心是怎样的?
我已经接近60岁,也没有评定职称等方面对于出版论著、发表论文方面的需求。但是,原有的已经出版过的书,出版社要我重新修改、出版的话,我还是不会拒绝的,因为知识在更新。另外,像《中国建筑技术简史》这种花力气但是学术性强的书,尽管花功夫多,有机会我还是会继续写的。
我现阶段的主要精力还是在绘画上。因此,绘画将是我的发展重心。
红衣浅复深 油画 68cm*60cm
15、现在有个很时髦的词叫“跨界”,您就是这样一位游走在多个领域中的人。优势是您汲取众家之长,但也很容易游离于各个专业阵营之外。您创作油画,也创作国画,我想在未来您会看到各种跨界的元素进入您的艺术范畴,您会担心自己无法被归类于某一类艺术吗?
刘海粟、、徐悲鸿、吴冠中等知名艺术家都是涉足油画国画等几个绘画领域,他们是我学习的榜样。我并不在油画或国画等单一的绘画领域去实践或者追求一种核心的技巧,而是在视觉效果上不断去重申一种个人模式。目前我的国画由于书法和中国传统文化题材的加入,已经取得了一种我个人意义上的新文人画的意蕴。但是,无论国画、油画,哪一种绘画方式在表现上都有其受限的地方。我用油画颜料来画画,也是为了突破国画的水墨所不能表现的地方,追求另一种使人认知的视觉感。我曾经将自己的书法加入到写实油画的风格中,并且也看见有人模仿。但正是看见了别人的模仿,我才发现了它的生硬所在。但是,中国画的省略夸张、浓墨淡彩所强调的精神是可以贯穿到油画中去的。
我自己不在意各个学界的朋友如何看待我的作品,别人可能认为我就是一个跨界的票友,但是这些都不会影响我的创作热度,因为即使做票友,也可以做到很精彩。我在国外生活多年,国内并不流行的丙烯画、丝网画、喷笔画、拼贴画在国外却是绘画的常用语汇。我的想法就是摸索一种个人风格更明显的表现模式与手法。
年去岁月 油画 100cm*60cm
16、艺术是个不断创新的过程,您下一步的艺术计划会给我们什么惊喜?
我的油画已经开始从所谓的“照相写实”风格向“夸张写实”风格发展。过去画的写实味道的唯美风格在我的新作品里会大大减少,而新的画风应该可以说是浪漫简洁的写实风格。可惜的是,我尝试的这种风格的画作还没有我满意的作品能展示给您,再给我一些时间,我就请可以您看我的新油画了。
蓬风细无声 油画 198cm*145cm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5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