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建筑工程学院是一所工科院校,但它却独辟新径,开设了人体教学课程。建筑既然作为一门与人类密切相关的艺术,那么建筑学学生就应该首先对人有充分的了解。建筑学研究生通过画人体,对于增强绘画基础,开拓创造思维大有好处。但是这项有益的教学课程的开设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原因是有人担心在建筑院校画人体会造成不良影响,还有人认为画人体没有必要,也有人强调学校条件不足,不具备画人体的条件。面对种种阻力,美术教研室主任漆德琰教授上下奔走,多次与院系领导交谈,解释画人体的重要性,以取得领导支持。后院领导并亲自检查了画室的条件,才正式批准这一课程。
建筑学研究生画人体,在重庆建工学院是破天荒的第一次,在全国其他建筑院校可能也没有过。人体画课程先后在八九届、九0届研究生中进行了几次。这些研究生有的是壁画专业,也有的是建筑设计专业。其中清华大学等院校建筑系毕业的学生都是第一次参加人体画课程。
漆德琰教授是壁画研究生导师,在水彩画研究上有独到的见解,对建筑院校的美术教学具有丰富的经验。我作为他的研究生,对他的教学方法感受颇深。我认为他的独到之处在于从画人体中提高学生的建筑造型能力,扩展学生的思维,增强艺术素质。
漆德琰老师要求研究生的人体习作既要有冷静的分析、深入的理解,又要有新鲜的敏锐的感受。从人体形态中分解提炼出图象单元,强调它们在空间组合、形体排列时的内在特性。人体艺术审美价值的基础在于人体本身是美的,是按照美的规律创造出来的。建筑设计专业的研究生参加人体绘画教学,其重点在于观察人体美的构成规律,把握住这一规律并应用到今后的设计中去。
建筑是立体艺术,它不仅象雕塑,具有多角度的立面形象,而且要重要的在于建筑是由空间所构成的,这其中包含了进入建筑的观者在行进过程中种种不同的心理感受,这就是时间因素在起作用。因此,做为建筑设计专业的研究生画人体,其主要目的在于如何从人体这一美的综合体中去寻求与建筑的同构契机,寻求艺术的真谛。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与艺术实践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审美经验,其中包括对于人体形式规律的认识。人体玲珑俊秀,那浑圆的肩膀、饱满的乳房、纤细的腰肢、丰腴的臀部,构成神奇的起伏完美的曲线,给人以柔软感、弹性感和宁静感。美学史上,有的人把美看成是一定数量关系构成的和谐,有的人说美的主要形式是“秩序、匀称与明确”、有人认为美感是“完全建立在各部分之间神圣的比例关系上”,有的主张美的精华表现在“秀雅合适的动作”,有的说美是“一种愉快的动人和外在的和谐,引人人胜”的结果。
漆德琰老师在教学中强调人体绘画语言的独特性、丰富性,从形式的角度总结出来对美的理解,从具体的个性中抽象出带有共性、普遍意义的东西。人体中一些适度的比例可以启发建筑立面设计的比例关系,人体的运动与变化可以启发建筑平面布局的灵活性,人体起伏的规律大大启发了我们在建筑设计中的立体构思能力。美的一些本质性的东西存在于人体美之中,我们从人体写生中所接触到的美是千变万化各式各样的,有着无穷无尽的多样性和变异性。形式美是指美的外在属性,人体的视觉形态带给人们一种愉悦、美感。人体艺术的审美价值是挖掘不尽、探索不完的。
“帕克在《艺术的性质》中说:‘一切哲学艺术都有一个共同的假设,就是不论诸门艺术在形式和内容上如何相异,其中都存在着一种共性,一种在绘画与雕塑、诗歌和戏剧、音乐与建筑中保持不变的东西。人们也承认,一件艺术品都有其独特风格,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使其与其他任何作品难以同日而语的东西’。这一美丽的假设诱使美的思考者去探求美、寻求艺术的真谛。”(《当代美学》李晋曼著。光明日报出版社1986年版,第222页)
建筑具有三度空间。平面、立面、剖面的构成都是以抽象形式出现的。抽象,从一种意义上说,是指思维中的东西,是人的感官不能直接感觉到的。但是美学的原理告诉我们,美的一个基本特征是具有形象性,审美感知是在直接感知形象基础上产生的。漆德琰老师在人体教学中不单单强调研究生绘画的表现手法,而是启发学生的观察方法,强调理解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创新,不断充实学生自己的艺术思想。
认识开始于感性具体,然后通过抽象,最后达到思维具体(理性具体)。感性具体是认识的出发点,思维具体是认识的目标,抽象是从感性具体走向思维具体的一个环节和阶段。基于这一原理,我们在人体绘画过程中,,写实与抽象各种方法并存,绘画工具也按其所好,有画水彩、线描,也有画油画或画炭笔速写。我们体会到形态结构从客观世界中经过筛选后能表达一定心理状态和情感的审美价值,满足一定的功能效用的要求。从形与神的互相感应中,获得形式美感。漆德琰老师鼓励学生大胆尝试,把他从加拿大和美国一些建筑院校带回的美术教学的成功经验适时运用到我们的教学中,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维积极,绘画进步很快,即使以前从未参加过人体课的研究生也都画出了较好的作品。
实践证明,参加过漆老师人体教学课的研究生在建筑设计中能够使结构与形式达到和谐统,设计时方案出手快,建筑造型灵活,作品中看不到雕琢的痕迹。人体美的要素被自然应用到设计中,与建筑的功能融为一体,达到结构与形式的相互依存,相互补充,使建筑成为沁人肺腑的完整统一体。
ISBN7-5368-0271-4/J·234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5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