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首页
求购单(0) 消息
王其钧首页资讯资讯详细

【动态】建筑风土情之正月春堂闹新年

2010-10-19 11:46:48 来源:《大地》地理杂志 2002年2月号 总第167期作者:王其钧
A-A+

  建筑风土情

  生活于辽阔疆域上的中华民族,历经悠长的历史发展,在大江南北各种不同地理区域中形成各异其趣的社会与文化,也演化出风格独具的传统建筑形式。无论是民居、寺院、宫殿的建筑空间,或是村庄、城镇、都邑等聚落格局,都成为极富人文意义与艺术价值的历史遗产。从巨视到微观,从古往到今来,“建筑风土情”系列将以不同的新角度领略传统建筑之美,请拭目以待。

关于“建筑风土情”系列

  中国传统建筑迥异于欧洲传统建筑形式,它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成分。中国传统建筑是在中国人的哲学、文学、艺术、技术等各方面综合影响下的产物。我受中国传统建筑的艺术魅力深深吸引,为了调查它们,足迹遍及中国大陆、台湾和香港。在调查过程中,流连于庭院老街间,并被生活其中的人们所述生动故事及风俗所感动。时时想着与更多人分享我所感受到的一切。

  移居加拿大之后,有缘拜读一些外国学者的建筑著作,并将研究层面提升拓展。记得曾经读到1 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著名英国建筑历史学家弗莱切尔( Banister Fletcher)所编着的世界建筑历史名作:《比较建筑史》,作者描述了一棵“建筑之树”,在这棵树上,从埃及、希腊、罗马到中世纪、文艺复兴、直到现代建筑,形成一个以欧洲建筑历史为主干的树干——但中国建筑不过是这棵历史之树的旁枝左杈。弗莱切尔这一观点深深影响了之后的学者。

  欧洲建筑文化真的是一根树干,而世界建筑的发展果真是围绕这根“树干”向外的延伸吗?认真思考后,我认为若是不带文化偏见,可清楚看到中国建筑文化是独立发展起来的,完全有别于欧洲建筑文化的个性。尽管中国建筑在历史上也曾受过国外建筑形式影响,但从本质上来说,中国建筑是独立的另类艺术模式。而世界上有不少地区都像中国一样有自己的建筑发展史,因此才能构成世界建筑文化千姿百态的多元性。

  比利时著名科学家、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伊·普里戈金( llya Prigogine)曾经说过:“近代科学的起点确实是在1 7世纪,即伽利略、牛顿和莱布尼兹的时代,但这正是欧洲面对中国文明与之相争的时代,中国文明具有了不起的技术实践,中国文明对人类、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有着深刻的理解。”普里戈金在他的研究中,总是把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放在一个天平的两边进行分析,对两大文化同样重视。

  西方传统是重实验和定量的表述,强调理性主义思维:中国传统是重自发和感受的表述,强调感性和想象。目前西方文明面临人类和自然之间日益加剧的矛盾,在寻找解救良方之际,也有学者开始正视中国传统,并推崇人文科学的重要性。

  《大地》一向重视人文地理,为了这个系列篇章,编辑部经过近两年的策划,最后决定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来表现及解说。在绘图过程中,我也尽量呈现图像的直观性,使读者更具现场感。并从一种全新的角度欣赏中国传统建筑,作一趟轻松的建筑漫游。

正月春堂闹新年

  《诗经》记载,宫廷春节祭典自先秦即开始,民间则有多种传统风俗,像是喝春酒、穿戴新衣冠、祭神祭祖、合家团拜等,是中国人最重视的节日。而建筑空间与庆祝活动是动静相依的,在传统建筑空间进行的春节活动,使年节气氛更加彰显,更具生活气息。

街头巷尾闻闹声

  战国时实行里坊制,将坊间道路称为“街”,坊内道路称为“巷”。至汉代将城市干道称为“街”,居住区内的道路为“巷”。里坊制废除以后,街巷制的城市沿街设店、建宅,十字路口建起市楼或钟鼓楼这样的高大建筑,跨街建牌坊,繁华的街景随之出现。

  昔日的建筑空间反映了当时的民间宗教及宇宙观。简单说来,这个宇宙观就是:上有一个天上仙境,下有一个阴曹地府,而人们生活的现实空间便位于仙境和地府中间。这直接反映在建筑布局中,春节庆祝活动则间接反映了这种宇宙观。

  春节庆祝活动大致可分为祈福和避邪两部分。祈福和避邪为何要同时进行?因为人世介于天国和地府之间,是中性的境地;所以神仙常来巡狩,而不安分的妖魔厉鬼也经常出没骚扰。在新年来临的关键时刻,居住在神鬼交征之地的人们就要举行迎送、祭拜酬谢神明的仪式,来祈求神明保佑新岁,并渴望借神力逐鬼驱魔。

  旧时聚落有完整的防御体系,村镇外围有社公、土地庙等祭祀守护神,这种小区防御在村落的周围划定了界线。春节前夕,人们都先祭拜社公和土地庙,请小区守护神再接再厉,于新年尽责巡行辖区,驱逐鬼怪,保佑合境平安。

  村落街巷口通常都有拱门,巷道折冲处则设石敢当,这些是防鬼的层层关卡,藉以保佑街巷内商家和民宅的平安。尽管如此,人们相信还是有鬼会乘虚而入,所以要将晦气消除;有些地区的人们在除夕夜深人静时,用石灰粉在路面画上弓矢,称为“射祟”。

  人们认为流浪汉、乞丐、强盗等是现世中鬼的仿真对象,过年时对乞丐的态度就反映出对鬼的态度。中原一带过年时,常见乞丐牵着头部蒙上蒲包的幼童,蒲包剪个小孔,露出口鼻;又用石灰在蒲包上画个老鳖,写上“王八”二字。这对搭档一起沿街乞讨,称为“收晦气”。沿街商户与住家为图来年吉利,都会送些财物给他们。若是送钱,一定要有“八”数,如8文钱、80文钱等。乞丐在收到财物后,要唱一、两句吉利辞再离去。人们相信,善鬼受人祭祀,显了灵,就可转格为神。

  街道的空间是流动的,“气”运行其中,流动的“气”可以带来生机,驱散“晦气”,所以过年时街上各种庆祝活动不断,藉以“吐故纳新”。

  除去晦气后,还要迎吉。旧时人们相信天国浩大而法力无穷。古人仿真政府组织,想象天国也有一套官仪,皇宫苑囿皆备。天神代表人的品性中最善良、最优美的一面,并拥有超人的全知全能。而神仙则能藉“下凡”方式,掌管人间与阴间的大小事宜,视情况赐福、解厄、赦罪。

  在一年的开头举行欢迎神仪式是极其必要的。有些地方从年初一到十五,请戏班子天天演出,表示对神的尊重。正月初一,戏班子要游行街巷,并抬着1 2个描写着忠孝故事的纸制亭阁,由仪仗队前导,列杆数根,上挑花胜。途中观看的民众争相攀折花胜,还要念着吉祥话。人们认为,抢来的花胜就代表了天上的神明的恩赐;带回家去,就是带回了神赋予的吉祥。而一路伴随着戏班的锣鼓游行,也可以带来一整年的平安和好运。

  旧时的城镇或大型村落,都设有戏台,有的戏台和宗祠在一起,有的则和庙宇在一起。戏台属于旧时的公共建筑,对迎送、祭拜酬谢神明具有重要意义。

合家团拜祭祖诚

  厅堂是传统民居的中心,是民居建筑中最高大宽敞、装饰最好的空间。春节的家庭庆祝活动大都集中在自家厅堂举行。厅堂中的祀神祭祖是春节家庭庆祝活动的重点之一。

  奉祀神明,是因神明能洞察秋毫,明辨是非,保护清白。祭拜祖先,是认为人是永生的,死后并非化为乌有;生者是魂魄的结合体,而死者是魂魄的分离体。人死后魂气归于天为阳,而形魄则归于地为阴。死去的先人精神仍然存在,并依世俗生活方式存在于鬼神世界。神鬼与活人一样有衣、食、住、行之需,阳间后人应负责供应过世先人的物质需求。只有满足了过世先人的需求,才会得到保佑。假如祭祀物质十分丰富,祖先还可将多余物质与其它神明分享,使神明庇荫后代得福、得财、得运。

  祖宗牌位设在厅堂正中,有多种陈设方式。一种是在厅堂中间用飞罩或落地罩的形式,将厅堂分为前后两部分。罩是一种比挂落稍长的室内装饰,比挂落长,但又形似挂落,称为“挂落罩”;两端向下突出较长的称为“飞罩”,两端落地的为“落地罩”。“罩”是一种视线未被完全阻挡的隔幕,以之衬托祖宗牌位,有如戏台的帷幕,可烘托出庄严神圣的效果。还有一种陈设方式是将牌位置于后墙正中的壁龛中,有的壁龛做得较大,壁龛四周用石灰塑成凹凸状装饰,或以木料雕刻装饰。壁龛下原方的前缘,还做成突出的形状,像是舞台台口般,也是烘托气氛的表现。

  最简单的祖宗牌位是放置在条几或神龙案桌上的,多以木板做成,书写祖宗的姓名,木板下方用木料雕刻成碑座状装饰,牌位上方和两侧有时还有红布帷幕装饰。也有不设木质牌位,而用卷轴形式悬挂祖宗画像,或直接将祖宗姓名写在卷轴上的。

  祖宗牌位下方是既高又大的神龙案桌,神龙案桌的前方是大条几,大条几前方是八仙桌,八仙桌两侧各放一把靠背椅。这是厅堂家具摆放的常见形式,当然,也因各地、各家经济情况和习俗的不同而有变化。一般说来,厅堂中使用的家具比较规整、厚重、典雅,并按制布置,以显示隆重气派。“对称”是摆饰的最重要原则,显示出中轴线,便能流露出庄重的气氛。

  大条几或神龙案桌上,人们还喜爱摆放一些器物作为装饰。有些人家喜欢利用摆放的对象取得谐音,获取心理上的满足。如左(东)侧摆一只花瓶,右(西)侧摆一面镜子,取“平”(瓶)“静”(镜)之意。显贵第宅的厅堂几案所摆放的通常是极具艺术和历史价值的古玩,往往是主人煞费苦心寻觅,重金置办的珍品。

  人们相信先人灵魂会在春节祭祀时回到自己家中厅堂,取其所需物质,而最重要的就是食物。除夕晚间,厅堂八仙桌上除摆放三牲及年糕、花馍外,依些地区特色,也有摆柑橘堆栈成的柚塔、放着剪出“春”字的红纸或插上春花的饭、连根带叶的长甘蔗等,有些人家还用棒香或红线串起1 20枚铜钱,顶端穿一个红枣,供祖先享用。

  祭祀时,家庭成员的站立要严格按照昭穆之制的原则排列。其顺序是:父居中,左侧(东侧)从里至外依次是长子、三子、五子等,右侧(西侧)从里至外依次是次子、四子、六子等。长幼有序,伦理分明。

  祀神祭祖于除夕夜通宵达旦举行。中原一带过了初一的四更就忌声响,五更祭神时不能喧哗,讲话必须悄声细语。等到迎神飨厨时,大家都要屏住呼吸,捕捉寂静中的一丝声响;一有声响,就代表神明或先人来动杓飨厨了。此时若闻鸡鸣,则是吉祥的表征,预示来年六畜兴旺。

心悦意恭事灶君

  院落是家庭内部的开敞空间,有严格的私密性,但同时又在上天的完全监视之下。春节期间在院落中举行的活动都是家庭性的。由于正值寒冬,所以院子中举行的活动较少。江苏一带,除夕夜有在院内画米囤的习俗:用石灰粉在地上画上粮食囤,周围画上戟矢或元宝的形状以祈年禳灾。

  有些地区在除夕夜举行“跳火”:在庭院中燃起火,把旧扫帚丢到火里烧掉,象征除旧迎新。妇女要把催尘杆上的绑扎用品丢在火里一起烧掉。“催尘杆”是腊月24日前后用甘蔗叶或稻草在长竹竿上绑扎,拂扫房梁上灰尘的用具:烧了之后便意味着彻底除旧。然后合家老少口中念着“今年好过年”,再依长幼之序挨个跳过火堆。之后再将取暖用的小烘炉和火笼拿来,蓬炭火于其中取暖。口中念“夹金又夹银,新年都有春(存)”等吉祥语,再拿回卧室,小烘炉藏床下,火笼置床上,据说能祛魈驱祟。

  卧室是民居建筑中重要的休息场所,但由于传统上重礼教、轻功能的考量,把民居中最好的空间留给厅堂,卧室往往位于东西厢房。新年时,卧室要打扫得干干净净,床面铺上新被褥。卧室中也张贴年画,作为新年装饰。供家庭张贴的木版年画早在宋代就出现了,分单色和套色两种。明末清初时,随着印刷术的进步和多样化的需求,又出现了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山东潍坊和河南朱仙镇、河北武强、福建漳州等著名的年画制作中心,每个地区都具有自己的艺术风格。总的说来,其特别就是:木刻水印、线条简单、色彩强烈、画面热闹。新年时贴上新的年画,既有喜庆气氛,又使卧室墙面有了新鲜感。

  除夕夜守岁时,家中各室均燃灯,通宵不灭,叫“点岁灯”。燃灯、放炮的典故都是为了驱鬼。新年伊始,能将厉鬼阻吓于门外,就能保证当年合家平安。

  通宵点灯,也使卧室气氛更加温馨。有的地区将点“岁灯”的时间延长到正月初五。“岁灯”的摆放地点也很多,屋柱脚、床下、桌下、窗下。通常家里并没有这么多灯,就用红萝卜切段为灯盘,插上小蜡烛。有的地区用花模做成灯台,里面放菜籽油,用细棉线作灯芯;用毕后,花馍被烤成脆馍,颜色金黄,非常可口。

  过去没有玻璃,窗上贴的都是窗纸。除夕时,窗纸要贴上窗花。窗花以红纸剪成,图案多为蝙蝠、麋鹿、白鹤、喜鹊,寓意“福、禄、寿、喜”。厨房也是新年庆祝活动的重点之一。旧时的厨房除炉灶外,要堆柴草、储粮食、摆水缸,因而空间不小。在厨房卜年是四川东部的习俗:大伙在除夕夜人静时掏净炉灰,安上铁锅,将锅内仔细擦抹得干干净净后,盖上锅盖。年初一清晨再打开锅盖看,看看锅里有没有多出器物,以出现器物的种类和多寡来占卜这一年的时运和收成。

  迎新灶则是普遍流行的风俗。人们认为日常生活中的每个行当都有一种神掌管,掌管厨房的神仙就是灶王爷。每年的腊月23或24日,要烧掉旧的灶王爷画像,表示送其回府,称为“祭灶”或“辞灶”。除夕夜时,再于厨房准备香灯、点燃楮锭,于厨房门口放鞭炮,叫“接灶”。随即郑重贴上新的灶王爷像,神像两侧还贴上“上天书好事,回地报平安”之类的对联。贴好了神像,还要继续焚香、燃烛,有的地区还以米粉丸祀灶神,直至初五。

  除了在厨房中布置灶王爷神像,北方有的地区在厨房水缸旁墙上贴“缸鱼”的年画。画中心是一条金鳞的黑鲤鱼,背景为深绿色,有的还画上荷花;如此当打开水缸盖时,水面便会映射出一条活蹦乱跳的鲤鱼,缸水的微波,使人感到鱼在水中游动,构思巧妙。人们藉“鱼”和“余”同蓄,寄托“年年有余”的愿望。

  有些南方地区在除夕夜时,将水缸盛满水,又将米团制成的元宝、如意年糕和一碗堆尖的饭放入米缸;水缸、米缸外面都贴上写着“年年有余”、“五谷丰登”的红纸,称为“缸缸满、瓮瓮满、满米缸”。等到正月初五,再开米缸观察的米饭,假如碗中见水,意味新岁多雨;假如米饭变干,则预示着新岁多晴天。

桃符万户迎新春

  街巷的两侧是居民的住所,大门以内属于家庭的私密空间。私密空间的迎送、祭拜酬谢神明的仪式是以家庭自己的力量来举行的。藉神力逐鬼驱魔,是每个家庭的意愿。

  大门在民居中有相当大的作用。旧时只要瞧瞧大门,就知主人的身分地位;有钱有势的人家总是铺张挥霍地修建大门,而贫苦人家则尽全力使大门不显寒碜。

  大门是家庭的防御重点,重要功能之一就是“防鬼”。人们相信人死为鬼,要在地府受阎罗王审判,并依前世的修功造孽而决定超生轮回或打进地狱受罚。打入地狱的鬼代表人性恶的一面,又因鬼已通过死亡关,其超能秉赋又成为人间灾祸的源头。相传除夕和年初一是鬼的活动高峰期。鬼和人相比,能量要大得多,但它们也有自己的活动规律和惧怕的事物。传统民居有完整的“御鬼安全系统”,如大门上有铺首,做成神兽的面貌,鬼见了就想到阎罗王的武士,马上吓跑。为加强御鬼的能力,春节前夕门上还要贴桃符或门神,对厉鬼来说等于加派重兵防守。为防万一,门内还有影壁或屏门等设施,可将厉鬼完全阻挡在门外。

  人们同时又要欢迎神明进驻,所以大门的喜庆装饰又特别多。鬼并非都是坏的,因为人都会死,长辈亲人死后也会成鬼,都将转为祖灵。春节期间,大门的喜庆色彩特别重,张灯结彩,春联门钱,一方面是为了讨好神明和自家的祖灵,同时也为节日喜庆增色,并向四邻炫耀。

  春联的起源是悬挂桃符,先民相信鬼怕桃木,《战国策·齐策》即有“桃梗”的记载。据《山海经》描述,黄帝曾立大桃人以御凶。普通人家立不起大桃人,只是用桃木做成宽约一寸,长七、八寸的桃板,悬两块在门上,并书写神萘、郁垒二神之名以保平安。五代时,后蜀地区开始流行于桃符板上写联语,至明代则以纸代桃板,逐渐演变为今天的春联。所以春联不仅是喜庆装饰,也是威吓鬼怪的镇邪之物。

  在门楣上张贴门签作为吉祥装饰物的风俗从宋代就出现了,当时门签的数量还与家长年龄有关。清代的门签多以红纸或彩纸剪刻,吉祥语镌于其上。门签又叫“挂千”、“挂签”、“挂钱”。-般门签长一尺,宽七寸有余,四周镌有圜案,一个门签上写一个字,组成“五谷丰登”、“吉庆有余”之类的吉祥话,门签的下面呈穗状。若是门上贴了五张,中间多是“寿”或“福”字。

  春节期间还有挂门钱的习俗。“门钱”是用五色纸镌剪成一串串铜钱的式样,年初一清晨悬挂在门楣上,迎风招台,表现了主人祈望新年发财的愿望。这在钱庄、店铺、旅栈、手工业作坊等处最常见。

  旧时的春节,从街道到家庭,有戏看、有游行、有祭祀、有家宴,到处是张灯结彩的喜庆气氛。传统的建筑空间为传统庆祝活动提供了适当场所,而传统庆祝活动又充分凸显出传统公共建筑和民居建筑的空间功能,彼此相得益彰。

  ISSN 1012-2729 大地地理文化科技事业股份有限公司(台湾)

该艺术家网站隶属于北京雅昌艺术网有限公司,主要作为艺术信息、艺术展示、艺术文化推广的专业艺术网站。以世界文艺为核心,促进我国文艺的发展与交流。旨在传播艺术,创造艺术,运用艺术,推动中国文化艺术的全面发展。

联系电话:400-601-8111-1-1地址:北京市顺义区金马工业园区达盛路3号新北京雅昌艺术中心

返回顶部
关闭
微官网二维码

王其钧

扫一扫上面的二维码图形
就可以关注我的手机官网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