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空的飞多檐、石铺的街道、蜿蜒的清泉,置身丽江古城,怎是一个古字了得。
在屋墙的阴影下,泉水泛着青光,映衬出旷邈幽深的静寂,令人全心全意地沉浸在古建筑的意蕴美之中。
奔腾的金沙江,从青藏高原流入云南省的西北部,和澜沧江、怒江携手并肩,一路南下,把高原地形切割成许多高山深谷,形成著名的横断山脉。奔腾湍急的金沙江,突然和澜沧江、怒江分道扬镳,独自回头折返,来了个近乎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
就在离金沙江的弯口不远处,有一座非常美丽的古城,这就是云南省西北部的丽江县城。别看丽江县城不大,而且交通这么不便,丽江古城还是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丽江古城聚居着纳西族人民。纳西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聪明勇敢的民族。据当地老人说,他们的祖先原是住在西北方向,即现今的甘肃青海一带,从汉代起,逐步南迁。到了唐代,纳西人在丽江一带定居,并且始终保持与中原地区的商旅往来。
没有城墙的古城
我到丽江后不久,就注意到了城区的一座小山上有一座电视塔,于是便租了辆汽车,沿着道路盘旋上山。经电视台工作人员的同意,我们爬上了电视塔,从电视塔上俯视丽江古城区是一种奇特的感受。从这里望去,一大片的民居房顶鳞次栉比,街道像是一条条的细线,蔚为大观。小山的一侧是丽江新城区,而另一边是丽江古城。整个古城和远处的空间融成一片,真是气韵无尽,在苍茫天底的空间中,映衬出旷邈幽深的静寂,构成飘渺浮动的氤氲气韵。我问同行的纳西族民俗专家木庚锡先生,原来的城墙在什么位置?木先生告诉我,丽江从来没有过城墙。“没有城墙?”我感到有点吃惊。接着,丽江县文物管理委员会的一位先生告诉我丽江的历史。
丽江很早就有小镇,战国时期,丽江属于秦国蜀郡,历经汉、晋、南北朝直至唐宋都有建制,但人口一直很少。元朝至元十三年(公元二一七六年)改名为丽江路军民总官府,“丽江”这个地名才沿用至今。
丽江的真正发展是在明朝初年。当时,丽江古城已有千余户居民,当时纳西族首领名叫阿德。阿德的手下,有不少人往返于中原和丽江之间,一方面是做生意,另一方面是维系和中央皇朝的关系。洪武十五年(公元二二八二年),朱元璋在统一中原之后,派军南下云南。阿德看准了将来的形势,率领纳西族民众首先归附明朝,并且打起明朝的大旗,派兵去西南各处征战,为明王朝屡建战功。
朱元璋非常赏识阿德的归顺之心,封任阿德世袭丽江土知府。知府在当时是不小的官,朱元璋认为名叫阿德有失大雅,但纳西族民众没有姓氏,于是朱元璋“钦赐姓木”于阿德。从此,纳西人有了姓氏,但非常简单,“官姓木,民姓和”。
明朝木姓土司被封为世袭知府后,他也想仿照中原地区的城镇,修造城墙。他从中原请来风水先生相地,一位江西来的风水师在勘察时神秘地告诉木姓土司,丽江不宜建城墙,木姓土司感到奇怪,这位风水师说:“墙中栽树,困字不祥。”原来,木姓的“木”字,如果四周加以围合,就变成了“困”字。木姓土司听后,大为震惊,因为当时征战不断,他深信汉文化的测字方术,不愿意让自己困死在城墙中,所以决定不再修建城墙。因此,丽江成了中国少有的一座没有城墙的古城。
丽江古城没有城墙、城门,也没有华丽的庙宇、巍峨的塔楼,之所以能够成为历史文化名城,主要在于完整地保留了大量的古民居。
丽水淼淼过人家
没有去过丽江的人,很难想象出丽江地理环境的优美以及古城景色的奇特。我去丽江时正是十二月,昆明却是一片绿意盎然,不愧春城之名。第一天赶到大理,一路上景致还很漂亮。第二天汽车开始向高原挺进,渐渐地,周围都变成了黄灰色调。下午时,远处可以看到几座雪山,当汽车爬上一座山头,车一转弯,呵,一座巨大的雪山在蓝天的衬映下耀人眼目。云南省建筑设计院的于冰告诉我,这就是著名的玉龙雪山,山顶常年积雪,海拔五五九六公尺。他指着玉龙雪山前一片苍郁的林区告诉我,那儿就是丽江。
汽车开始下坡,丽江越来越近。于冰接着说,玉龙雪山在丽江古城的西北角,所以无论早晚,总是顺光,从县城看过去,总是蓝天衬托白雪,十分美丽。丽江古城的海拔高度是二千八百公尺,高原城镇,我去过不少,可一进丽江古城,那一条又一条的小河把我给吸引了了。弯弯曲曲的小河,流过民居的门前,又流入民居的院落,有的民居建在河上,有的民居跨过河面。由于城里河流多,桥梁自然也多。面积不大的丽江古城内,光桥梁就有七十六座,于冰告诉我,这些桥梁大都是石拱桥。这七十六座桥并没有包括临水人家的私用桥,我注意到,私用桥的规模一般较小,多数是用石板或并排圆木建成的小桥。看到这种水乡景色,谁都会感叹,这真是高原姑苏。
丽江之所以感觉上像苏州,是因为它们有不少相同点:河流两侧是临水的人家,中间是不宽的水面。顺着河道看过去,水面上同样有一座座的小桥。但丽江毕竟是高原,它和苏州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河水的流速。苏州河道为静止的水面,一切都显得那么幽静、沉寂;而丽江的河道是湍流的溪水,假如一片树叶落入水中,一会儿功夫,树叶就被冲走了。典型的丽江景色是:清澈的流水,悬山的房屋,低垂的杨柳,晶莹的雪山。
可亲却不可亵玩的清泉
我原以为,丽江城里的河水来自玉龙雪山的融雪,但是冬天怎么会有这么多的融雪呢?
原来,丽江城里有许多眼泉水,全都是一汪汪清澈透底的水塘,水满自溢。每眼泉水都有很好听的名称,像甘泽泉、狮乳泉、玉泉、石榴泉等等。每眼泉水都有一些有趣的传说,我唯一记住的是“忘劳泉”。忘劳泉在一条路旁,身肩重负的路人在这里喝几口泉水,歇息片刻之后,据说会精神重振,忘掉劳累。我兴致冲冲地喝了不少忘劳泉水,可阶我当时并不劳累,所以体会不到是否能“忘劳”,不过泉水味道甘甜却是实情。
在这高原之上之所以能建城恐怕离不开这些泉水。纳西人很早就懂得清泉可贵,所以尽量把泉水加以利用。在丽江城选址的时候,人们依照地势北高南低的特点,开挖河流,把雪山下的两眼大泉水引向城区。在我的概念中,泉水应该是涓涓细流,但丽江泉水可完全出乎我的意料,在城北郊玉龙雪山下黑龙潭附近的玉河中,我看到了汹涌的泉水冲刷着河道中的巨大石块,溅起的水珠像小雨一样落在我身上,那声响震耳欲聋。据测量,仅玉泉平均日涌量就达七万立方公尺。
泉水引入城后,分成三股河水,再分为多股支渠,曲曲折折贯穿全城。木庚锡告诉我,纳西人祖上传下严格的规矩:城里三股主河只供汲水饮用,居民不得在主河中淘米洗菜。淘米洗菜洗衣要到支流上去,即便是从附近乡下来的挑夫小贩,想洗一下弄脏的手脚,也要寻找偏僻小巷的支流水渠。这些支渠小溪串街流镇、穿墙过屋后,都流向城东南方向的农田。 由于丽江城里的地势略有高差,所以还是有一些人家的宅院无法引入河水。居住在这种院落的人,生活用水就要依靠浅井了。浅井不是我们平时所说的那种井,丽江浅井是一种水位高,不用井绳,直接用水桶便能打水的一种奇特水井。
丽江的浅井都是三塘井,头塘水只供饮用,二塘水用来洗菜淘米,三塘水用来洗衣物杂件。由于泉水会塘满自溢,所以三塘之后有小渠引走井水。
尽管三塘井的使用规则是完全相同的,但三塘井的造型却各有特色。有的三塘井直线排列,有的是随意排列,有的头塘上面有小房子一样的顶盖,有的直接暴露天空。每到傍晚,人们下班以后,都围绕着三塘井淘米、洗菜,有的人打水、挑水,三塘井成了邻里之间的聚集空间。尽管人群散去,井边的石板都被大家收拾得干干净净,小城的民风质是淳朴。河水漫过四方街。
尽管是冬天,我在丽江时一点也没有感觉到寒冷。木庚锡先生说,最早在丽江定居的古人在这座城的选址上是煞费苦心的,别看丽江古城附近有这么多的坝子(小平原),真是风水好的就只丽江古城这么一小块地方。冬天的时候,城西北有象山、金虹山挡住从玉龙雪山刮来的西北寒冷雪风。古城的东南面开敞平坦,春迎东风,花木复苏早。夏天东南风通畅,驱除了城区的暑热。由于古城的平面像一方砚台,所以丽江古城叫大研镇,因为在过去,“砚”和“研”同义。
木庚锡还告诉我,夏天的时候,丽江古城的气温要比丽江新城的气温低摄氏三到五度。 丽江新城是行政、机关、商业的中心,古城仍是大多数当地人的居住地。绝大多数当地人信 奉古城的风水,而愿意居住在占城。古城冬无严寒、夏无酷热的原因也可能与千河万渠的泉 水有关系。在夏季,清凉的泉水和绿色的树木肯定能起到降温的作用。
另外,丽江人特别喜欢在庭院绿化,我所去过的院落,家家户户都栽植有几树苹果、几株花木、几个花桩盆景。有人说“丽郡从来喜植树,山城无户不养花”,这话是一点不假。
城里最著名的一个商业广场叫“四方街”。四方街是古城几条主街的汇集处,这里从吃到穿、日用百货应有尽有,当地人用“河里无鱼市上有”这句话来说明四方街商品的齐全。木庚锡告诉我,过去这里有各色的作坊,可以加工各种农具、挽具、服装、饰品等,方圆几百里许多民族的人们都到丽江来赶集。四方街是自古以来不分“街日”的集市,是云南、四川交界一带著名的“丽江天天街”。
尽管四方街早已失去昔日的辉煌,但现在仍是丽江的商业中心之一,从早到晚人流不断。我在四方街不仅看到身穿缀有精美的七颗 星图案刺绣的「披星戴月」羊皮披肩的纳西族妇女,而且还看到许多我说不上名称的各种奇异装束的其它少数民族,还有几位蓝眼睛黄头发,拿着相机拼命拍照的外国人。
民居中的广场在旧城镇中很少合理规划,大多是从某种功能出发,在城镇发展过程中自然形成,丽江四方街广场同样如此,呈不规则平面。广场四周,是古老的传统民居,有的已经破旧,楼下经商,楼上住人,有的商店是前店后坊的形式。广场周围有许多深幽的巷道,形成与热闹的市区迥然相异的宁静的居住环境。民居如酒,愈陈愈醇,可能正是因为易于引起人们的怀古之情,到这里来的画家、建筑师也特别多。
四方街最使我难忘的是自动冲刷系统。四方街广场是一个缓坡地,在广场的上方,横向流过一条小河。过去每逢傍晚集市散去,人们将小河上的闸门关上,河水就会漫过河岸,冲上四方街,流水能将四方街冲刷得干干净净,地上铺的玉龙雪山五彩石能显现出原来的本色。不知为什么,当地集市管理部门已经几年不再使用这一系统了。我们和当地有关部门商量后,同意重新使用一次作为表演给我们看。由于闸门多年不用,已经失灵,几名工人从下午开始整修闸门,一直忙到傍晚。闸门终于堵住了滚滚的河水,水开始涨到河沿,终于漫了出来,向下冲去。几名正在打扫四方街的清洁工趁势打扫,刚才还灰尘满天,现在一下子省了力气,就着水势,将四方街洗得干干净净。
四方街终于露出了本来面目,一颗颗亮晶晶的铺地五彩卵石映照着天空的深蓝颜色,可惜的是当时天色已晚,无法拍照。但四方街却使我完全沉浸到中国古代城镇规划和民间建筑的意蕴美之中。
见“木”低头的小柴门
在丽江古城中漫步,人们会不自觉地受到民居美的感染,如饮醇醪,似醉其中。观赏中,我在想一个问题,云南省一共有二十五个民族,怎么只有白族、纳西族两个人口很少的民族才有这么精美的房子,而且比中原绝大多数地区的民居都要好,和附近的其它少数民族民居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
当地的中学教师和俊秀告诉我,纳西族民居并不都是像丽江城里的房子那样精美。纳西族有一百多万人,分布在四川、云南两省,就拿丽江附近的宁蒗县来说,那里的纳西人都是居住古老的井干式民居。而其它一些地区,纳西人常住土坯房。丽江县城里的几万人之所以房子好,主要原因是城里人富有,所以才有经济能力建起这么多好的房子。
当地人还告诉我,过去土司规定,只有官家、大商人才能修建“走马廊”式的楼房,穷人只能盖矮房子。木姓土司为了显示自己的威严,对于穷人的房门尺寸有一些规定,一般来说穷人的房子既窄又小,这种小柴门被称为“见木低头”。因为房门矮,居民进门都要对门上的过木低头,这就意味着他们见到木姓土司必须低头。不过丽江城里没有这种“柴门”住宅。
从《丽江府县志》的有关记载来看,纳西族古代的住宅,最早为井干式的木楞房。井干式民居是一种用去皮圆木层层垛起,木楞接触面做成深槽,在墙角处交叉相接。叠积的圆木粗率地暴露在外,因形如井口,所以叫做“井干式”,也有叫做“木楞房”或“垛木房”的。从目前的考证来看,我国在汉代已经有了“井干”这种构造方法,因为纳西族是汉代开始从西北地区南迁而来,所以纳西族一直保存着井干式民居,丽江城里直到明代才开始有瓦房出现。
当时丽江的官人和商人由于控制了云南西北部和四川一带的商路,所以都迅速致富。他们不惜重金从中原地区请来工匠。纳西族具有不闭关自守、善于吸收其它民族先进文化的特点,他们当时造新房子时,请汉族工匠尽情发挥。汉族工匠也把中原地区的住宅形式,以及住宅的等级制度带到了丽江。这就使得丽江民居和中原地区一样,官职的人家有门楼,而且门楼上还有层层斗拱。土司家的梁头上画麒瞵,普通居民的梁头只能画狮子头。土司住宅的挂方可以画凤头,而普通人家的挂方只能画白菜头。
借越礼制的民居
除了土司以外,普通人家的住宅都是三开间,如果是四开间,左面一开间应跌落;如果是五开间时,左右两开间都要跌落。这种处理形式,在中原地区称为“明三暗五”,意思是尽管五开间,但由于屋面高度不一致,可以解释为三开间,其余两端是耳房,以便逃避宅制的限制。虽然纳西人采用了这种方法,但说法不一样,当地的俗话是:“屋面建在一样高时,房屋容易起火。”
不过,丽江民居还是有许多地方突破了中原地区民居影响的束缚,房顶用瓦就是其中一项。中国的瓦分筒瓦和板瓦两种形式,一般来说,筒瓦只有在等级高的官式建筑上方能使用,如果筒瓦的外面再挂釉,就成了琉璃瓦,琉璃瓦的等级高,只有宫殿庙宇才能使用。丽江民居和大理民居一样,居然使用了官式建筑才能采用的筒瓦,可能是天高皇帝远的缘故吧!
简单地说,丽江民居以两层楼为主,一个三开间的两层楼是一个单体的构成单元,叫做一“坊”。每一坊的前面都有宽敞的厦子(外廊),各坊都朝向中心的庭院。坊与坊九十度拐角的联接处,厦子相连,而后面的“漏角”处,设置厨房、贮藏间等辅助用房。庭院的入口设在厢房的山墙处,并设置大门,以保持庭院的整洁与宁静。由于正房是庭院中的主导建筑,所以高度一般高于厢房。
和汉族风俗一样,丽江民居的大门不能正对道路,尤其是一条大路。在汉族,人们认为大路正对大门,气太足,一般人们无福消受,只能是庙宇、官府等才能正对大路,丽江纳西人认为,大门正对道路不吉利。如果院落所限,门确实移不开时,需要在门上书写对联用以防“冲”,常用的上联是“泰山石敢当”,下联是“箭来石敢挡”,横联是“弓开弦自断”。
丽江民居大门在院落中的设置也和汉族大同小异,这就是一般人家的大门不能设在院子一侧的正中,而只能设置在院子的某一个角落。当然也有大门设在正中的人家,那是土司以及有一定地位的上层人士,当然学识在进士以上的人家门也可设在正中。
丽江民居的庭院多为三合院或四合院,正房的朝向一般多向东或向南。当地人认为这样有“紫气东来”或“彩去南现”的寓意。这两种朝向,房屋大都“反宇向阳”,其风水自然也好。
孤立的民居单体韵味不浓,组合的群体却是基调厚重,形象丰满动人,在丽江民居中我又一次感受到这一点。在群体的序列推移中,讲究院落的长宽格局,信步户庭之间,屋宇的高矮搭配,庭廓的穿插组合,门户的安置对应,都颇富有哲理。
附: 三族一体的建築特色
丽江民居特点,就是汉族的悬山腰檐造型,白族的三坊一照壁布局,藏族的蛮楼空间形式。
悬山是中国屋顶的一种形式。悬山式屋顶是将屋山两端的屋面出挑,从下面看出挑的屋面,暴露木结构。由于屋面四围都大于房体,所以造型上饶有趣味。由于悬山屋顶檩子一根根地暴露,其顶端处势必容易腐朽,所以在出挑屋面的两头,都钉上封头的博风板,博风板最上面的尖角处,还用一块垂直的小木板将博风板的拼缝处遮盖住,这块小木板叫做“悬鱼”,是一种古老的建筑装饰。由于鱼和“余”谐音,所以悬鱼有“吉庆有余”的象征,很受人们的欢迎。
腰檐是在建筑中部另外再设置的一层屋顶。这种形式,在官式建筑如官殿、庙宇中称为重檐。丽江民居一般都是两层楼房,在房屋的正立面设一层要檐,挡住二楼窗户下面的墙板。这种楼房,楼下和楼上的内部空间高低大致相同,但从外面看,由于腰檐挡住二楼的下半部,人们产生楼下高、楼上矮的错觉,感到建筑十分稳定。
白族的三坊一照壁是中国民居中很有特点的一种形式。“坊”就是一幢三开间的两层楼房,由三个三开间的两层楼房围合成一个三合院,在另外一则设一墙大影壁,就是三坊一照壁。丽汪民居吸收了三坊一照壁的院落形式,只是房屋尺度和院落规模比白族小一些。
蛮楼是纳西商人从藏族那里学到的一种楼房形式。因为过去纳西人称藏人为“蛮”,蛮楼就是一种两层都设廊子的楼房。
丽江民居的廊、厦以及天井地面都用瓦片、卵石、碎砖磊镶嵚成各种精美的图案,最常见的铺地图案是五个蝙蝠围着一个寿字,意为五福捧寿,或盖是花瓶上插月季花,意为四季平安。暗八仙也是丽江最常见的铺地图案之一。所谓暗八仙,就是八仙人物形象不出现,用他们每个人的器物来代表。扇子代表汉钟离,渔鼓代表张果老,花篮代表韩湘子;葫芦代表铁拐李,云板代表曹国舅,宝剑代表吕洞宾、笛子代表蓝采和,荷花代表何仙姑。这种暗八仙的图案被民间广泛采用,其原因是没有人物形象,图案简洁,可以广泛应用于民居装饰。
ISSN 1012-2729 大地地理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台湾)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5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