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布·辛贝祭庙入口
王其钧绘
数千年前,那些巧夺天工的建筑是如何诞生的?
▲山西应县木塔外观、立面及剖面它是中国现存最为古老的楼阁式木塔
王其钧绘
千百年前的木结构建筑,如何能够历尽风雨,依旧傲然挺立?
▲福建半月楼
王其钧绘
地方传统民居的形态,为何看起来比现代建筑更“魔幻”?
今天,我要推荐的这套书,将带你真正看懂建筑。
它就是来自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王其钧的《建筑的语言》。
一套分为三册:《触摸西方建筑:秩序与统一》《木构架的奇迹:伟大的中国古建筑》《家的记忆:了不起的中国民居》。
三本书,从三个角度出发,东西方建筑兼顾,宫殿与民宅皆备。
作者用建筑的语言,从建筑史、艺术史的角度,带领读者深度领略建筑所承载的绵延千百年的魅力所在。
《触摸西方建筑:秩序与统一》讲述从古埃及到现代,从古希腊风格到新古典主义,5000年西方建筑。
《木构架的奇迹:伟大的中国古建筑》详解从宫殿城池到园林民居,从梁架结构到材料装饰,数千载华夏建筑之美。
《家的记忆:了不起的中国民居》看遍从先秦到明清,从四合院到白族民居,跨越中国20个地区的乡土民居。
打开书,沉浸式体验古建筑之美。
在王其钧教授的带领下,畅游东西,深度领会建筑中理性与感性的和谐统一。
央美教授的建筑课
知识与美学兼顾
▲王其钧
王其钧,清华大学建筑学博士,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是一位学者型艺术家。
他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60位画家之一,其著作曾获国家图书奖、金鼎奖等奖项。
▲书内插画原稿实拍
王其钧的艺术作品,多与建筑有关。
对于风景与建筑的表现,他并不是简单的还原,而是注重“看遍群山打草稿”,按照传统的山水模式来描绘建筑,兼具写实和浪漫。
▲都灵圣尸衣教堂的穹顶
整套书收录了他千余幅精美的工笔插画,其中大量作品更是首次面世。
▲上,法国罗亚尔河边的雪侬瑟堡 下,丹巴县的藏族民居
既有千年前的城市景观复原图、充满浪漫想象的环境图,让读者身临其境,感受古建之美;
也有建筑的平立剖面图、结构细节的拆分图等等,让你不仅能感受美,更能理解其美。
多幅极具视觉冲击力的跨页插图,全景式呈现各类建筑。
锁线装大开本,保留画面细节的同时,可轻松平摊阅读。
这套书的前1000册,为限量刷边版。
刷边图案精选每册书的标志性元素,与封面设计和谐统一。
每本书都配有一张与主题相应的藏书票。
购买三册套装版,另赠送古建插画24节气书签。
24张书签,24幅精美手绘,宜珍藏、以礼赠。
了不起的中国民居
在这本《家的记忆:了不起的中国民居》中,王其钧教授将带我们探访那些拥有百年以上历史的民居。
尤其是那些正在加速消失的传统民居空间。
这里的民居,指的是并非由职业建筑师设计,而是由房屋的主人和工匠自行设计建造的住宅。
在这类住宅中,往往更能发现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人,对于住宅文化的定义与创新。
民居文化的形成,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其中包括多元的民众生活方式、生产内容、民族习惯、传统继承等因素,也包含南北方、东西部多样的自然环境与资源条件差异。
人们要在种种限制下,把住宅设计得合理实用,同时又把自己的理想、信仰反映在装饰中。
▲福建省永定区下洋乡初溪村的土楼群
在我国的民居里,有一种特殊的类型,足以震动建筑界。
一位国外建筑学教授第一次见到它,震惊不已,给出了这样的评价:
“这是天上掉下来的飞碟,是地上生长出来的蘑菇。”
它就是福建土楼。
▲福建省的土楼群
民间建土楼,起于元代,盛于明代。我们今天能看到的土楼,也大多建于明代,所以座座皆有至少600年历史。
中国传统民居从明代完好保存至今的,已经非常稀少,所以福建土楼不论是从建筑史还是民居史上讲,都是一颗明珠。
▲三栋方楼组合,平面呈“目”字形的连体方楼
相信大多数人和我有一样的疑问,这样的建筑形式因何而来?又因何能完好保存至今?
作者从地域历史讲起,分析当地的社会环境因素,比如来自海上的威胁,宗族之间的矛盾等等。土楼作为一种易守难攻型建筑,首先解决了族人的安全问题,更为群居生活提供了诸多便利。
▲诏安县秀篆镇大坪村的半月楼
福建土楼的形式非常多,按照外观归纳,大致可分为单体土楼、方形土楼、圆形土楼、卍字楼和半月楼等。
平时大家见到最多的,也最令人感兴趣的,可能就是圆形土楼了。
我们就以圆楼中的典型,华安县大地村的二宜楼为例,细数其独特之处。
▲从山上俯视二宜楼
二宜楼直径70.4米,底层土墙厚达2.5米,是我国目前已知的墙体最厚的土楼。
全楼共有12个单元,每层在靠庭院的一侧都有廊,可以作为阳台。圆楼中心的大庭院构成了居民活动的共享空间。
既保证了每个住户的私密性,又保留了充足的公共空间,丝毫不逊色于现代群体住宅。
▲二宜楼结构手绘图
在防御功能上,当地人做法也非常聪明。
在四层的外侧有一圈隐蔽的通廊,每家都设有一个后门直达通廊,一旦发生危险,方便人员调动。每个单元的底层还设有传声洞,这个洞是“之”字形,声音可以穿入,箭却射不进去。
你可能会问,防御做得好,但如果弹尽粮绝的时候,该怎么办?别急,这里还设有暗道,平时当作下水道,紧急情况下就可以顺着这条暗道逃出主楼。
是不是脑海里已经有画面了?
▲永定区洪坑村振成楼内景
更难得的是,这些建筑至今仍在使用,并且没有任何改建、搭建。
▲几种不同形式的圆楼手绘
上,圆楼与围拢建筑结合的厥宁楼,楼外套楼的锦江楼
下,带佣人房的富家住宅振成楼,内高外低的“雨伞楼”
根据房主、族群的不同需求,圆楼也会呈现出不同的样貌。
有土楼外侧建佣人房的豪宅,有内高外低的“雨伞楼”,还有不断叠建的“楼外套楼”……
这本书涉及到的民居,从先秦到明清,跨越中国20个地区。
北京四合院、窑洞民居、蒙古包、客家围拢屋、四川民居、藏族碉房……收录的民居建筑种类繁多。
传统民居往往形式简单,意蕴丰富,取材自然,立足自然,舒展有味,平易近人。
近400幅精美手绘,记录民居建筑技艺,珍藏民众智慧。
木架构的奇迹
对咱国人来说,我国的古建筑精彩之处,实在无须我多赘述。
在这本《木构架的奇迹:伟大的中国古建筑》中,王其钧教授系统整理了中国古建筑语言的构成。
从宫殿城池到园林民居,从梁架结构到材料装饰,跨越华夏,一览中国建筑之美。
在中国古建筑语言中,较为核心的部分即木构架。
中国古建筑的木构架形式从一开始就是独立发展起来的,形成了不同于西方建筑的木构架体系。
木构架有多厉害?在1976年唐山大地震中,在城市几近成为废墟的情况下,留存已过千年的蓟县独乐寺大殿却依旧傲然挺立。
由此可见木构架的奇迹——神秘而又高雅。
▲天津蓟县独乐寺
观音阁侧立面剖视图
独乐寺观音阁建于宋辽时期,整座建筑的木构架构件,不下千百件,经过工匠的细心计算,在使用上非常经济合理。
通过侧立面剖视图,能够清晰看到整个阁的构架从下至上由三个结构层叠加而成,每层柱数相同,位置也基本相同,上下层柱与柱之间以斗拱连接和承托。
▲河北省正定县隆兴寺鸟瞰图
整套书中,为了帮助读者理解传统建筑的结构奥秘,作者用不同类型的插图从宏观到微观,细细拆分讲解。
比如在讲道宋代的木结构建筑时,以隆兴寺为例,开篇一幅手绘鸟瞰图,建筑的空间分布一目了然,代入感极强。
▲左,隆兴寺摩尼殿剖视图;右,慈氏阁
接下来,分别用实景照片和手绘剖视图,引入单体建筑的基本结构,平面柱网的布置。
▲“辅作”细节图
此为宋代对斗拱的称呼
进入建筑内部,开始详解不同的木构架,即殿堂式、厅堂式、梁柱式结构。
每当出现一处前文未曾讲解的结构,作者会引入构件细节图,文字与图像相辅相成。
从全景到细节,从结构带材料,整本书收录400余手绘,带你感受中国古建筑的永恒之美。
触摸西方建筑
西方古典建筑之美,是在重视构成要素数量的比例、色彩的和谐、结构形式的统一,以及空间节奏的舒缓等手法基础上构成的。
回顾西方建筑发展的历程,有一点不容忽视:那就是建筑的发展与建筑思想、艺术思想的发展是分不开的。
王其钧教授在这本《触摸西方建筑:秩序与统一》中的讲述,即是从建筑的原始美谈起,沿着艺术创造这条线向下介绍。
▲古埃及壁画比例图
就从读者比较熟悉的金字塔讲起。
古埃及遗留的一些壁画和雕塑作品中,人们就已经开始按照一定的比例关系来表现人体了。
在上面这幅壁画比例图中,我们能够清晰看到人体被分为18个均匀的格子,身体的各个部分均被严格限制了所应占据的格数。
可以看出,古埃及人对数字相当敏感,在建筑中更是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如果不是工艺高超,金字塔也不会仅有几毫米的误差。
▲从左到右依次为:马斯塔巴式金字塔、阶梯式金字塔
折线形金字塔、正方锥形金字塔
我们所熟知的金字塔外形——正方锥形,其实也是古埃及人经过反复试验,不断改进工艺的成果。
以折线形金字塔为例,它的外观已经非常接近正方锥形,只不过在中间经历了一次“转折”。这不是什么特意而为,由于当时技术尚未成熟,图纸上的正方锥刚修建到一半,底部便开始产生裂缝,甚至全部崩塌。
于是当时的人们为了达到稳定的效果,退而求其次,减小顶部坡度,尽可能地保证裂缝不再扩大。
▲吉萨金字塔群
而成熟金字塔的代表,无疑是吉萨金字塔群,可以说是集古埃及人美学、技艺成就之大成。
其中三座主金字塔,均为正方锥形,平面位置沿对角线相接,金字塔四角对应指南针上的四极。
它们还与猎户座腰带上的三颗星刚好位置一致,经现代仪器测量,无论是角度还是方位都异常精确。
从古埃及到现代,这本书将用230余幅插图,带你游遍世界!
相信无论你是建筑爱好者,还是建筑专业入门学生,都能从这套审美与知识兼顾的书中,得到源源不断的养分。
来源:一条生活馆图书组?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5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