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
中国古代宗教建筑包括道教、佛教和伊斯兰教建筑,但现存最多的要数佛教建筑。从建筑艺术、文物艺术的角度上说,佛教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中最为宝贵的一笔文化遗产。因此,本书所说的建筑实例,也是以佛教建筑为主的。
作为佛教活动场所的寺院,是供奉佛与菩萨展开
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
中国古代宗教建筑包括道教、佛教和伊斯兰教建筑,但现存最多的要数佛教建筑。从建筑艺术、文物艺术的角度上说,佛教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中最为宝贵的一笔文化遗产。因此,本书所说的建筑实例,也是以佛教建筑为主的。
作为佛教活动场所的寺院,是供奉佛与菩萨的神圣殿堂,是佛教徒向佛祈祷的圣洁之地,也是僧人居住、修行、说法的地方。
佛教传入中国的历史十分久远,“明帝感梦求法”的故事中说道:在东汉永平年间,汉明帝梦到一位脖子上有日光的神人飞到殿前。第二天,明帝便喜悦地遍问群臣此梦的寓意,傅毅回答:“听说天竺的一位得道者,为佛,轻举能飞,万岁梦到的大概就是这位神。”明帝于是便派遣使者张骞、羽林中郎将秦景、博士弟子王遵等十二人前往西域求访佛道。
现在考证,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比明帝做这个“梦”的时间还要早。如《三国志·魏书》卷三十《东夷传》裴松之注引曹魏鱼豢写的《魏略·西戎传》:“昔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博士弟子景卢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授《浮屠经》。”由此可知,西汉末年佛教就已传入中国。
佛寺的名称在其后1000多年的历史中也有不少变化。早期叫做“僧伽蓝”,或者“僧伽罗摩”,意思是“僧众共居的园林”。譬如《洛阳伽蓝记》中就用这种梵文音译之名。“兰若”是指小型的佛寺。杜甫《大觉高僧兰若诗》中有“巫山不见庐山远,松林兰若秋风晚”的句子 。小寺也叫做“招提”。谢灵运《山居赋》中有“建招提于幽峰,冀振锡之肩息”的句子。北魏太武帝所建的佛寺,就都叫做“招提”。佛寺还被叫做“精舍”。精舍一词起源很早,《管子·内业》中就有:“定心在中,耳目聪明。四肢坚固,可以为精舍。”这里的精舍,指的是人心。佛教引其寓意,说“息心所栖,故曰精舍”,以此比喻僧众修行的居所。《晋书·孝武帝纪》有“立精舍于殿内,引诸沙门以居之”的描写,讲述晋孝武帝初奉佛法时的情景。
现在,人们都用“寺院”来称谓僧众供奉佛和聚居修行之地。其实,最初“寺”不是指佛寺,而是古代官署的一种名称。汉代时就有太常寺、鸿胪寺、太仆寺。中国古代第一座佛寺白马寺,是为了纪念迦叶摩腾和竺法兰两位印度高僧用白马为中国驮来佛经、佛像而命名的。
随着佛教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佛寺的建造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奢华。《三国志·吴书·刘繇传》谈到,汉末丹阳人笮融,“大起浮图祠,以铜为人,黄金涂身,衣以锦采,重铜盘九重,下为重楼阁道,可客三千许人,悉课读佛经;今界内及旁郡人有好佛者听受道,复其他役以招致之。由此远近前后至者五千余人户”。广招信徒、大兴土木,从汉末到明清,虽有周武帝灭佛、“会昌法难”等限制佛教发展的事件发生过,但总体来说,佛教建筑在中国宗教建筑的数量中还是占据了主导的地位。
杜牧在他的《江南春绝句》中有这样的名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种描述听起来像是夸张,但当时南朝的寺院,其实远不止这个数字,正是如此众多的佛教寺院,不仅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宗教建筑所特有的文化,而且相当多的名寺,都坐落在自然名胜处。这些建筑与风景名胜有机地结合,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特色。
这本《宗教建筑》分册在介绍建筑的同时,还向读者介绍了部分佛教造像方面的知识,以便读者能将建筑与造像进行艺术及风格的联系。
王其钧
2004年9月
于中央美术学院,北京收起